Akiyama_Seiran 294 Report post Posted March 8 本篇文章讨论了硬质合金与钨合金材质脱壳穿甲弹药的穿深数值变动。相关变动将随“天空卫士”版本更新一并实装至游戏中。 开发团队一直致力于在游戏中对各类弹药的参数与机制进行真实还原。为此我们在“天空卫士”版本更新中使用雅各布·德-马尔公式细化了次口径脱壳穿甲弹 (APDS) 的穿深数值。计算穿深时对于不同结构的炮弹选择了不同的公式系数以使结果在最大程度与已知资料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 必须指明一点,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帽结构以及穿甲体自身材质能够极大影响炮弹的穿甲能力。在理想条件下,材质为碳化钨的高硬度合金穿甲体的穿甲能力要远优于纯钢、贫铀合金或是掺杂铜铁成分的高韧度钨合金穿甲弹。高硬度合金在穿甲能力方面的优秀表现要归功于使用此类材质制成的碳化弹芯在穿透装甲时即使结构完整度受损,穿甲体本身也极少发生变形。 与硬化合金不同的是,使用高比重钨合金 (HTA) 制成的弹芯在穿透装甲时会发生变形,产生结构破坏的同时在穿甲体前部形成金属浪涌现象,进一步扩大了穿甲体与装甲板的碰撞面积。 采用硬化合金穿甲体的 122 毫米 3BM11 脱壳穿甲弹即便结构完整度遭受部分损伤,弹芯外形依旧基本保持完好。图中可见炮弹穿透后留下的孔径仅略大于弹芯直径。 在相同情况下,由于钨合金穿甲体在穿透装甲时弹芯材质的“冲蚀”作用以及相对更大的碰撞截面,采用该类材质的脱壳穿甲弹在入射角较小的情况下穿甲性能要远弱于硬化合金穿甲弹。然而当入射角加大后的趋势则截然相反。由于 HTA 弹芯会在穿透装甲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效应,余下的弹芯部分损失速度更少,这一特性导致钨合金穿甲体在较大入射角下的穿甲性能反而优于硬化合金。 除此之外,钨合金穿甲体的塑性变形效应使其在面对间隙装甲与复合装甲时的表现更为优良,而硬化合金材质弹芯在击中此类装甲后更容易发生断裂。 硬化合金 APDS 穿透装甲后的效果 钨合金 APDS 穿透装甲后的效果 此外还需列明脱壳穿甲弹的穿甲帽设计对于穿甲能力的作用。钨合金材质的巨大穿甲帽极大地减弱了大射入角情况下脱壳穿甲弹在首层装甲表面的反转正效应,同时也有助于减小穿透装甲过程中的轴向应力。但是使用穿甲帽本身也会导致炮弹在接触首层装甲时产生额外的动能消耗,相应削弱了后续塑性变形效应。 采用紧凑穿甲帽设计的 76 毫米 SV Mk 1 穿甲弹与大穿甲帽的 100 毫米 3BM8 穿甲弹 综上所述,采用硬化合金弹体与紧凑穿甲帽设计的早期脱壳穿甲弹相比穿甲帽结构更大的后期穿甲弹在垂直穿深方面更有优势。部分早期穿甲弹甚至已经逼近那个时代的穿深极限。比如 120 毫米 L1G 穿甲弹的垂直穿深甚至能与 80 年代中期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APFSDS) 相媲美! 20 磅炮与 120 毫米 L1 坦克炮发射的 APDS 弹药穿深数值,资料源于Army Operational Research Group, Memorandum No. E.13 "Tank Effectiveness, Conqueror, Conway, and Charioteer." June 1954 不过,可不要被花哨的穿深数值迷惑了双眼——实战中可没有那么多采用垂直布局厚重钢制装甲的敌人供你一展身手。硬化合金穿甲弹反制倾斜装甲的能力实际相当平庸。为了正确还原小穿甲帽结构脱壳穿甲弹的真实性能,开发团队在计算穿深时引入了一系列倾角修正系数,从而正确还原此类弹药在不同入射角下的穿甲性能。 游戏中采用紧凑穿甲帽的脱壳穿甲弹主要有以下几种: ● 37 毫米 m/49 曳光穿甲弹 ● 75 毫米 m/49 曳光穿甲弹 ● 76 毫米 M331A2 ● 76 毫米 SV Mk.1 ● 84 毫米 Mk.3 ● 100 毫米 1959 年式超速脱壳穿甲弹 ● 105 毫米 T279 ● 120 毫米 L1G 1 1 Share this post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
战无不败-汤姆49_qOvOp 0 Report post Posted March 31 问题是现在改的这些弹打进去弹头就不见了,打双层的装甲甚至无伤,这也是早期APDS的特性么,还是bug? Share this post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 More sharing options...